# 前言
TCP/IP 协议
是网络通信的基石,TCP/IP 协议
不是只有 TCP
和 IP
协议,它是整个网络通信中所有协议的简称。
维基百科:OSI 模型 (opens new window)
# TCP/IP 参考模型维基百科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TCP/IP%E5%8D%8F%E8%AE%AE%E6%97%8F
# OIS 参考模型维基百科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OSI%E6%A8%A1%E5%9E%8B
图片来自 《图解 TCP/IP 与 OSI 参考模型》 中 TCP/IP 协议分层模型
OSI 参考模型
(七层)是个理论模型,实际我们用的是 TCP/IP
(四层)模型。不过我们可以通过 OSI 参考模型
来学习 TCP/IP
模型。
应用层:应用程序通信细节的协议,比如常用的 HTTP
。
传输层:主要是负责两个节点之间数据传输,通信标识是 port
端口号。
网络层:地址管理和路由选择,在两点之间找到一条最佳的通信路线,通信标识是 IP
数据链路层:负责物理层面链接的通信(同一个网段内)。也就是局域网中通过交换机链接的节点。通信标识是 Mac 地址
,网卡出厂自带的标识。
物理层:将链路层的数据帧(字节流)转换为电压或光信号传播。
网络通信可以做什么呢?
redisson
(一个操作 redis 的 java 库),就是使用的 netty
来做网络通信连接 redis 服务的。
微服务中的服务发现和通信,就需要你熟悉网络通信。
你要是在通信行业,那就不是了解了,你连协议的规范都得很清楚,不然路由器你都整不出来,还说什么 5G
。
作为一个 Java 后端开发,主要是开发偏应用层面的程序,离底层相对比较远,熟练掌握即可,如果以后做通信行业的时候,你也一定会进一步学习的相关细节的。
TCP/IP
你不了解,也不会有多大问题,CRUD
还是没有问题的。但是你了解了之后,日常开发定位和解决问题方面有很大助力,总之学习 TCP/IP
是一个重要不紧急的事情,根据自己目标和层次安排。
# 本文内容
- 局域网中各节点怎么通信
- 介绍 IP,ICMP,ARP 协议在网络层的作用及路由表的作用,及网段划分,子网掩码、网关的作用
- 介绍交换机和路由器的作用
- 介绍 TCP/IP 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,TCP 中通信状态的作用,滑动窗口
- 介绍 tcp 包格式,ip 包格式,链路层
帧
数据格式
# 交换机与路由器
# 交换机
交换机上有多个端口(不是 port)供计算机连接,交换机会维护端口与连接这个端口的 PC 的 Mac 地址映射表。当交换机接受到数据的时候,会根据目的 Mac 地址,发送到对应的端口上,然后经过网线发送到目的 PC。
交换机链接多个电脑组成一个局域网,交换机链接交换机又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局域网。
比如 A、B 交换机各有 100 个端口,A 链接了 99 个 PC,然后 B 交换机链接 99 个,再将其中的一个端口 A/B 之间相互连接组成一个更大的局域网。
# 路由器
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,主要用于将一个网段数据包转发到另一个网段内。路由器上也会有个几个 LAN
口 (Local Area Network,局域网),用于建立局域网。还会有一个 WAN
(Wide Area Network,广域网),连接运营商的网络。
路由器也具有交换机的功能,只是 LAN 口 比较少,可以接入的电脑比较少。
当 PC
或者 手机
连接无线路由器时也会给 PC
分配一个局域网 IP
,子网掩码,网关等。
我住的地方的网络拓扑图如下:
当手机与电脑通信的时候,实际通过 LAN
口走局域网通信。
当手机访问 维基百科
时,实际是通过路由器跳入到光猫网段,再通过光猫跳入到小区运营商的网络,… 到维基百科的服务器上。
只要需要有 IP 地址的设备(光猫,路由器,PC,手机)都需要有网卡,网卡出厂自带有 Mac 地址。IP 和 Mac 地址的作用后文中会介绍。
# 交互机和路由器的区别
这部分内容是我自己的理解,我没有在网上找到资料佐证,请谨慎对待
其实交换机和路由器硬件差别不大,只是硬件上的软件决定了它能做什么。
2 层交换机上的软件(只有数据链路层)可能只做解析帧,拿到 mac 地址,然后查找当前交换机的端口对应的 mac 地址,然后从对应的端口传递过去。
路由器(有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),当拿到数据包的时候,发现目的 mac 地址不是自己,就会将数据包通过 LAN 口发送出去。
当发送的数据包的 目的 MAC 地址
是当前路由器上 MAC地址
,路由器就会对其解包,拿到数据包 目的 IP
,然后根据 目的 IP
匹配下一跳 mac 地址,封包为新的帧数据发送出去。
# TCP/IP 通信
从发送端发送数据的时候,数据经过每层的封包,经物理层传送到接收端。接收端收到数据包,一层一层进行拆包,然后将数据数据发送给我接收端的应用层的应用程序。
通常我们说的第一层就是 物理层
,第二层是 链路层
…...
# 数据链路层
源 MAC 地址
就是发送端的 MAC 地址
,目标 MAC 地址不是最终的 MAC 地址,是下一跳节点的 MAC 地址。
类型
指的是这个以太网帧中的 数据
是何种类型的数据,比如 IPV4,IPV6。然后调用对应的接口进行处理。
数据链路层传输的帧是有大小限制的(64-1518 字节),能传输的数据的最大值就是 最大传输单元
,简称 MTU
,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
。这个值在以太网中通常是 1500。
# 查看网卡对应的 MTU
ifconfig -a
netstat -i
# 网络层
网络层主要以 IP
协议为主,也有 ICMP
,ARP(在 TCP\IP 模型
中,arp
属于网络层。在 osi 七层模型
,arp
数据链路层。)。
# DNS
IP
是网络层通信的标识。但是 IP
不容易记忆,所以出现了 域名
。
访问 DNS
可以将域名解析为 IP
。
可以在本地配置 host
,定义域名和 IP 对应关系,这样就不用解析了。
也可以在电脑配置 DNS 解析时访问的 ip,这样域名解析时就会访问这个服务。
# 解析域名的 ip
dig www.mflyyou.cn
# IP 基础
IP 地址
又可以分为 IPV4
和 IPV6
,目前使用比较广的是 IPV4
,所以只介绍 IPV4
。
IP 地址
由 32 (2 进制)位组成,32 位被 .
分为了四组。每组 8 位,十进制表示就是 xxx.xxx.xxx.xxx(xxx 取值在 0-255)。
IP 地址
由 网络地址
(网段) 和 主机号
。
同一个网段的电脑用 2 层交互机相连,然后就可以局域网通信了。
同一个网段内,主机号不能重复,重复主机号的电脑不能上网。
为了便于区分出 IP 在那个网段,引入了子网掩码
(netmask)。IP 地址与子网掩码按位与计算可以得出网段,32 位 中取出网段所在的位,剩余就是主机号能取得值。
IP 中主机号全为 0 就是网段,全为 1 就是广播地址。这两个是不能被分配给电脑的。
IP:192.168.202.116
子网掩码:255.255.252.0
网段为:192.168.200.0
广播地址为:192.168.203.255
IP:192.168.201.56
子网掩码:255.255.252.0
网段为:192.168.200.0
广播地址为:192.168.203.255
# ICMP
网络层是不可靠传输,发送失败的数据包,网络层是不会再发一次数据包,但是会有 ICMP
包回复告诉你发包到底是什么问题。传输层
可以根据 ICMP
来判断是否需要重发包。
# ARP
ARP
用于 IP 的 对应的 MAC 地址。
目的 IP 在路由表中查询下一跳的 IP,在查询这个 IP 对应的 mac 地址
查询的这个 IP
是当前网段内的 ip,它会通过广播地址发送给当前网段内所有主机,收到这个协议的主机会判断是否是当前主机,是的话就会恢复当前 ip 对应的 MAC 地址。
# 通信过程分析
当我在浏览器输入 wwww.mflyyou.cn
的时候:
1、先解析域名(DNS) www.mflyyou.cn
为 IP
(目的 IP: 47.104.168.20)
2、将目的 IP 与本地路由表中的子网掩码进行按位与,计算出网段与 Destination 匹配,看哪个匹配度更高,走哪个条目。都没有匹配到走默认条目(0.0.0.0)
# 查看路由表
route -n
Kernel IP routing table
Destination Gateway Genmask Flags Metric Ref Use Iface
0.0.0.0 192.168.31.1 0.0.0.0 UG 100 0 0 eth0
3、然后用 arp 查询(有缓存可不查,走缓存)192.168.31.1 对应的 mac 地址
4、数据链路层封装以太网帧数据包中的目的 MAC 地址址就是 192.168.31.1
对应的 mac 地址,然后将数据帧发送到下一个节点(这也就常说的下一跳,数据包发送只是找到当前接节点的下一个节点)
5、到下一个路由器节点,路由器解包,看是发给自己的数据包(根据帧中的目的 MAC 地址与自己的 MAC 地址比较),不是就丢弃了;是的话就会解包拿到 目的 IP
(47.104.168.20),然后在当前路由器上根据路由表查询下一跳,发送给下一个节点;。。。。 直到目的服务器,或者发送的包 TTL
为 0
6、发到目的服务器的网卡上,网卡将数据复制到内核缓冲区,应用程序从缓冲区中读取数据
# IP 数据格式
IPv4 数据结构
图来自《图解 TCP/IP》
版本(Version):4 bit 构成,代表当前 IP 包是哪个版本,IPv4 或者 IPv6,为 4 时表示当前是 IPv4。
首部长度(Internet Header Length):由 4 bit 构成,一般 20 字节大小。
标识(Identification):用于分片重组用,值相同的属于同一个 IP 数据包
标志(Flags):用于判断是否还有分片。
总长度(Total Length):16 个字节,IP 数据包总的长度,最长可为 65525 字节。
分段偏移(Fragment Offset):表示这个包在原来 IP 包中的位置。
生存时间 TTL(Time To Live): IP 包在路由转发中存活的时间,被路由转发一次,次数减 1,为 0 时,数据包被丢弃。
挂载协议标识 (Protocol):记录数据包中
Data
(实际发送的数据)是什么类型的数据,1 标识 ICMP, 4 标识 IP, 6 标识 TCP, 17 标识 UDP。根据这个挂载协议程序就知道调用哪些接口来进行后续的处理了。
数据链路层中 以太网数据帧
的 MTU
是 1500 字节,限定了 IP 数据包最大为 1500 字节。然后去掉 IP 包首部 20 字节,一般 IP 数据包发送的数据为 1480 字节。
当我们发送一个 3058 字节的 IP 数据包时,这显然大于了数据链路层的 MTU (1500 字节)。所以网络层会对大于链路层 MTU 的数据包进行分片。拆分一个一个的 1500 的数据包发送接收端,接收端接收到这三个包,在汇聚成一个完成的,在调用传输层接口。
# 会发送 3050 字节数据与 8 字节的 ICMP 首部,这个命令会总共发送 ip 数据大小 3058 字节。
ping -s 3050 www.mflyyou.cn
通过 wireshark
抓包可以看到,IP 数据包的首部长度占了 20 字节,实际每次发送数据为 1480 字节,最后一次发送了 98 字节。
从 Fragment 和 Identification 可以看到这三个包属于同一个 IP 数据包,并且从 Fragment offset
能将这三个包合成一个完成的网络层数据包。
# 传输层 TCP
TCP
是面向链接的,可靠的,全双工协议。
面向连接就是发送之前,需要建立一个链接通道,数据都是在这个链接中发送。
网络层
是不可靠协议,数据发送失败是不会重发的。
TCP
协议中发送端会记录发送的那些数据包被客户端收到了。接收端接受数据之后,会回复一个 ACK
包(由数据格式中的控制位决定),确认应答号告诉发送端哪些数据包接收到了。
发送端
发送了数据包之后,这个包会有一个重发倒计时,在这个倒计时内没有收到接收端
回复 ACK
包,就会再重发一个数据包。如果是 HTTP 请求
,就相当于同样的数据请求了两次。
我们知道支付接口都要求幂等性,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个超时重发。发送端发送了请求,接收端处理好业务之后回复的 ACK
包超时,发送端超时重发这个请求。如果不保证接口的幂等性,那么扣钱就会扣两次。
我们要做的就是保证这个重发 n+1 次不再扣用户的钱,一般会用一个 token 来判断是不是重复请求,重复就不走扣款处理了,直接返回已经支付,保证接口的幂等性。或者用一个账单流水来保证幂等性。
连接既然需要建立,那么也会有连接断开。断开连接需双方协商好之后断开连接,不能单方面关闭而不管对方。因为建立连接之后占用的计算机资源需要释放掉。你单方面强制断开连接释放了资源,但是对方不知道需要断开连接,分配的计算机资源一直占用那就是不可靠协议了。所以 TCP
有四次挥手断开连接。
全双工就是连接两边都可以主动发送接受数据,而不是轮训访问有没有数据到达。
# TCP 数据格式
首先我们要先了解 TCP
数据格式,才能更容易知道 TCP 的工作原理。
# 源端口号(Source Port)
占用 2 个字节。标识 发送端
程序的端口号,当接收端需要回复消息的时候,需要带上这个端口号。
# 目的端口号(Destination Port)
占用 2 个字节。标识 接收端
程序的端口号,可以传递给监听在这个端口的程序
# 控制位(Control Flag)
占用 6 位,不满一个字节。标识当前 TCP
包是什么包,在通信过程中有一些特殊作用。
# SYN
表示希望建立三次握手链接,并初始化序列号。
# ACK
对收到数据包的应答确认。接收端接受数据之后,会回复 ACK
包,发送端从其上 确认应答号
知道接收端哪些数据已经接受了。
# FIN
表示没有数据发送了,希望断开连接
# PASH
接收端接收到这个数据包需要立刻传递给应用层,不能等待接收更多的数据包
# RET
链接出现异常,需要强制断开连接
# URG
表示包中有需要紧急处理的数据
# 序列号(Sequence Number)
占用 4 个字节。TCP
三次握手的时候,发送端和接收端各自初始化(随机的)自己的 `序列号。
我们可以这样理解,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就是一个字节数组,这个数组中每个字节都有一个 序列号
。
发送端和接收端都有自己的序列号,并且不相同,在三次握手的时候自己初始化,然后告知对方。
# 确认应答号(Acknowledgement Number)
占用 4 个字节。确认应答号
也是指的序列号,指的是期望发送端下次发送的序列号,这个序列号(确认应答号)之前的数据已经接受处理了。
下图是我抓包建立三次链接,然后我发送三次 1\n
数据。
三次握手,发送端通过发送 SYN
包,发送自己的初始化序列号(893189542),然后发送的每个字节都会有一个序列号。
接收端发送 ACK
包中的 确认应答号
,指明这个序列号之前的数据我已经接受了。
# 窗口大小(Window Size)
窗口大小适用于流控的。发送端不能一直发送消息,需要根据我的接受能力来调整发包的速率。
内核会为每个 TCP/IP
分配读写缓冲区,网卡会从这些读写缓冲区中把数据取走,然后发送。数据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。
TCP/IP
是可靠连接,所以它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发送已被对方接受了(由确认应答号可以知道),接受的数据会被淘汰掉,节省内存空间。
窗口大小作用:接收端会通过 ACK
告诉 发送端
调整窗口大小。
当窗口中的数据全都是 已发送未确认数据
时,发送端不能再发送新的数据,必须等待窗口空出位置来。
当有一个数据包被确认了,发送端就可以发送新的数据包。已发送未确认数据
会在超时的时候重新发包。
# 校验和 (Checksum)
占用 2 个字节。校验和
用于校验数据包是否损坏。每个数据包都一个 校验和
,接收端
接收到数据之后,使用相同的算法对数据计算出一个值,然后和 校验和
比较,不一样说明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损坏了,接收端
会丢弃这个包,等待 发送端
重新发这个包。
# TCP 中 MSS
链路层能发送的最大以太网帧为 1500 字节,MTU 为 1500。
IP 数据包能发送的最大数据 = MTU - IP 首部大小(一般 20 字节),IP 数据包超过这个 1500 字节会分片
TCP 传输数据以段 (Segment) 为单位。
TCP 为了避免分片,会主动将数据分片之后交给网络层。 TCP 能传输的最大分段(只是数据不包括首部)称之为 Max Segment Size,简称为 MSS。
MSS = MTU - IP 首部大小 - TCP 首部大小
在以太网中 TCP 的 MSS = 1500(MTU) - 20(一般 IP 首部大小) - 20(一般 TCP 首部大小)= 1460,这个值需要根据首部计算
MSS 值在三次握手时,会通过 MTU 计算的。
# TCP 三次握手建立连接
图片来自 码出高效:Java 开发手册
为什么是三次握手建立连接呢?很多面试官也会问。这其实是可靠连接的最少握手次数。
图片来自 码出高效:Java 开发手册
这里还有个 全连接队列和半链接队列 (opens new window) 的知识点
# TCP 四次挥手断开连接
图片来自 码出高效:Java 开发手册
CLOSE_WAIT
是收到对方 FIN
包之后,回复 ACK
之后进入的状态。之后不会接受数据了,进行已收数据的业务处理之后,在发送一个 ACK+FIN
,进入 LASK_ACK
,然后等待对方发送 ACK
,超时没有等到,会重试发送(内核可以配置重试发送次数)。当你发现服务端有大量的 CLOSE_WAIT
链接,服务端的代码有问题,需要排查。
TIME_WAIT
的链接多的话,服务端可以优化,不然这个链接会占用很长时间,在高并发的时候,会导致没有资源释放的慢。
MSL 为 Maximum Segment Lifetime,在 centos 中默认值为 60s
# sysctl -a | grep tcp_fin_timeout
# 推荐小于 30,也不能太小,15-30
net.ipv4.tcp_fin_timeout = 60
说明 A 机器链接会在 120 s 之后才能释放。这个是为了保证 B 机器 能接收到最后一个 ACK
,当处于 LAST_ACK
的超时没有收到 A 发来的 ACK
的话,会重试发送一个 FIN+ACK
。这个 2MSL 也是为了最大限度保证 B 机器正常关闭。
三次握手建立连接
和 四次挥手断开连接
需要结合抓包工具自己分析一下,理解会更深刻。
# 网络抓包
Wireshark
抓包分析是很厉害的,mac os
和 linux
都有命令行程序 tshark
,可以在服务器用 tshark
抓包,拿到本地来分析。
抓包的时候一定要指定抓什么包,什么包都抓的话,一会你的电脑内存就飙升好多(别问我为啥知道,问就是 30g 内存都让它吃了)。
Wireshark
有个 抓包过滤器
和 显示过滤器
。抓包的时候指定抓什么包这是 抓包过滤器的作用
,抓包之后显示显示那些内容那是 显示过滤器的作用
# -i 指定那个网卡
# -f 指定抓包过滤器
# -Y 显示过滤器
# -w 指定抓包数据到文件,没有 -w 输出屏幕
# -V 显示 TCP/IP 每层包的详细信息,建议将抓包的文件在图形化界面中查看,不指定 -V
tshark -i en0 -f "tcp" -Y "http"
# 抓取访问 www.mflyyou.cn 的包
tshark -i en0 -w a.pcap -f "host www.mflyyou.cn"
# 指定抓那个协议 tcp,ip,icmp,arp,udp
tshark -i en0 -f "tcp"
# host 指定域名或者 ip
# port 指定端口
# 访问 www.mflyyou.cn 的包,或者 icmp. ping www.baidu.com 也会被抓到
tshark -i en0 -f "host www.mflyyou.cn || icmp"
tshark -i en0 -f "port 80"
# 条件之间支持逻辑运算符 || && !
# 抓取 ssh 链接的包
tshark -i en0 -f "host www.mflyyou.cn && port 22"
# 参考资料
《图解 TCP/IP》
← 跨域